三位科学家因DNA修复分享2015诺贝尔化学奖

  新浪讯 北京时间10月7日消息,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机制方面的研讨。

udast

  性命的奇迹时刻

  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从一代人到下一代人。决定着咱们身材方方面面的基因信息千万年来在咱们的体内传递着。尽管时常会遭遇到来自周遭情况的各种攻击,但咱们的基因仍显示出一种令人惊讶的稳固性。托马斯-林道尔、保罗-莫德里奇以及阿奇兹-桑卡三名科学家被授予201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任务揭示了细胞怎样进行DNA修复并确保其遗传信息安全的机制。

  你的身份在来自精子的23条染色体和23条来自卵子的染色体相互结合的那一刻便曾经被定义了。这些最初的信息共同构成了你的原始染色体版本,也就是你的遗传信息。

  全部构建你所须要的信息都被包括在了其中。假如有人将你的第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链抽取出来并拉直,它的长度将达到两米。

  随着受精卵开端决裂,DNA分子也会被复制,决裂出来的新细胞将包括有与原始细胞完整一致的遗传信息。在那之后,决裂继续进行: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在一周之后,你曾经有128个细胞构成了,其中的每一个细胞内都包括着完整的遗传信息。此时你身材内全部的DNA分子链条长度即将接近300米长。

  今天,在经过数十亿次的细胞决裂之后,你体内的DNA分子链条假如取出来拉直,其长度可以从地球抵达太阳再回到地球,来回大约250次。尽管你最初的DNA信息被复制了那么多次,但它的最新版本与最初受精卵中的原始版本之间的差异却极小。这里恰是性命分子展示其伟大之处的时刻,由于从纯粹化学的角度来看,如许的事件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

  全部化学进程都会产生随机误差。除此之外你的DNA分子天天还会受到有害辐射和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干扰或损坏。事实上,你应当在发育成胚胎之前就早已陷入化学上的完整混乱状态了。

  你身材内的DNA物质受到一组蛋白质的监督。年复一年,咱们的DNA完好程度惊人惊叹,这得益于一系列的分子修复机制的保护。这些蛋白质不断核查咱们的遗传信息并修复任何发明的错误和损坏。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人恰是由于在分子层面上揭示了这一基本进程而获奖。他们的系统性任务为咱们理解活的细胞怎样运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并加深咱们对于一些遗传性疾病、癌症以及衰老景象背后分子机制的了解。

  托马斯-林道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奇兹-桑卡各自独立地测定了人体内几种DNA修复机制进程。整个故事要从托马斯·林道尔说起,这位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同样来自瑞典的科学家。

  既然性命存在——那么DNA一定是可以被修复的

  “说实话,DNA的稳固性有多高?”1960年代末,托马斯·林道尔开端思考这个的答案。事先,科学界相信,作为构成性命景象的基础,DNA分子是极其稳固的,这简直是毫无疑问的。进化的确须要渐变的产生,但如许的渐变在每一代都应当十分有限,由于假如遗传信息是不稳固的,那么任何多细胞性命都将不可能存在。在林道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讨期间,他针对RNA分子研讨,这种分子是DNA分子的孪生姐妹。

  但是事件并非一帆风顺。在实验中,林道尔必须加热RNA,但如许做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这种分子的迅速降解。RNA分子比DNA分子更加敏感,这一点是广为人知的,但假如RNA如此容易被加热损坏,DNA分子真的可能在一生的里都保持稳固吗?这个想法占据了林道尔的头脑。

  数年后,林道尔开端着手探寻这个的答案,此时他曾经回到瑞典,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学院任职。一些实验结果曾经证明他的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DNA分子会产生缓慢但明显的降解。林道尔估计认为天天都会产生数以千计对染色体形成损坏的伤害事件,如许的频率显然根本没有办法让人类在地球上存活下去。他从中得到的结论便是,一定存在某种可能修复全部这些DNA伤害的分子系统。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托马斯·林道尔开启了通往一扇通往全新研讨领域的大门。

udast

  去除DNA伤害的特殊酶

  林道尔选择使用细菌DNA发展相关研讨,细菌DNA与人类DNA一样是由碱基为基础的几种核苷酸构成的。林道尔开端从中寻找修复酶。DNA的一处化学脆弱环节便是胞嘧啶十分容易丢失一个氨基团,从而形成遗传信息的改变。

  在DNA双螺旋结构中,胞嘧啶总是与鸟嘌呤配对,但当这个氨基团缺失时,这个遭遇损坏的区域往往就会与腺嘌呤相结合。于是,假如这个缺陷得以持续存在,那么在下一次遗传信息复制产生时,就将产生渐变。林道尔意识到,细胞外部一定具备某种机制可能防止如许的事件产生。随后他胜利地识别出一种细菌酶,其可能从DNA中清除那些遭遇损坏的胞嘧啶。在1974年,林道尔发表了自己的研讨成果。

  林道尔和碱基切除修复机制

  这是林道尔随后35年胜利任务的开端,在此期间,林道尔发明并检查了细胞外部的多种DNA修复工具。在1980年代初,因种种机缘,他离开英国任务并在英国皇家癌症研讨基金会任职。1986年,他成为新设立的克莱尔霍尔实验室(Clare Hall Laboratory)主管,该实验室后来以其科学能力而闻名。逐渐的,林道尔开端拼接起“碱基切除修复”分子机制的图景。这一DNA修复机制中涉及糖苷酶(glycosylases),这种酶与他在1974年发明的那种酶很相似。碱基切除修复同样产生在人体内。在1996年,托马斯·林道尔胜利地在试管中重现了人体内的DNA修复机制。

  但林道尔也意识到,即便是处于细胞内的保护情况下,DNA分子仍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就曾经知晓,一些情况因素,比如紫外线辐射都可能会形成DNA的损坏。而大部分细胞用于修复紫外线形成损坏的机制则是“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这是由出生于土耳其,而活跃于美国的阿奇兹·桑卡最先发明的。

udast

  做医生还是去学生物化学?

  阿奇兹-桑卡对性命分子的迷恋是他在伊斯坦布尔大学攻读医学学位的时候起来的。在结业之后,桑卡在土耳其做了几年医生,但在1973年他决定去学生物化学。有一种景象引起了桑卡的强烈兴趣:当细菌暴露在致命剂量的紫外线辐射中之后,再用蓝色可见光去照射它们,后者就能立刻恢复过来。桑卡对于这种神奇的景象十分好奇,从化学上看,这种事件究竟是怎样出现的?

  一个名叫克劳德-鲁普特(Claud Rupert)的美国人此前对这一景象过研讨,于是阿奇兹·桑卡离开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鲁普特的实验室研讨。1976年,利用事先还相对粗糙的分子生物学工具,桑卡胜利地克隆了修复紫外线DNA伤害的那种酶——光修复酶(photolyase)的基因信息,并胜利地让细菌超量产生这种酶。这项任务也成为了他的博士结业论文,但事先并未能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他三次申请博士后研讨职位都遭到了拒绝。在如许的情况下桑卡关于光修复酶的研讨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为了继续对DNA修复机制的研讨,阿奇兹-桑卡在耶鲁大学医学院找到了一份实验室技术员的任务,这是该领域的顶尖研讨机构之一。在这里,桑卡开端了最终将让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任务。

  阿奇兹-桑卡——查明紫外线DNA伤害的细胞修复机制

1

本文导航

转载自:https://tech.sina.com.cn/d/i/2015-10-07/doc-ifximeyy6335656.shtml

声明: 除非转自他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外,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 | 智乐兔
转载请注明:转自《三位科学家因DNA修复分享2015诺贝尔化学奖
本文地址:https://www.zhiletu.com/archives-4840.html
关注公众号:智乐兔

赞赏

wechat pay微信赞赏alipay pay支付宝赞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X

售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智乐兔官微